电化教学实效性之我见浠水县实验小学徐福应申家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它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深远影响。然而,在具体教学中,由于种种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和做法:一是只把运用电教手段作为应付检查或是作为一种装饰门面的东西;二是为用电教手段而设计课堂教学;三是使用的电教媒体越高级复杂越好;四是电教手段的运用不能与课堂教学触为一体。看起来好像是积极地运用,实则收效甚为。我们以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其许多主客观的因素,但,电教手段毕竟不是一种装潢。凡是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应该抱着实事求是、宁精勿滥的态度,积极而讲究实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课堂的结构、教学过程、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我们认为,电化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设景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借助媒体,化静为动,具体形象地展现画面,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调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感知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理解桂林山(奇、秀、险)和水(静、绿、清)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长时间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了。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做了如下精心设计:一只小船荡漾在漓江之上,且配上了美妙、轻松、愉快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然后教师乘机启发:“桂林的山水堪称天下第一,当你乘着小船漫游在漓江之上,你就会发现桂林的山和水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桂林山水的许多特点,不知不觉中也就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当学生沉浸在这美丽的画面中时,教师可乘势进行情感渗透:“你在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中畅游一番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有的说:“我像到了仙镜里一样,这儿太美了!”有的说:“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让桂林的山和水永远这样让人陶醉!”还有的说:“我为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感到自豪!”这样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乐学”,起到了较好的激趣效果。二、化难为易多媒体课件不是黑板的替代物,也不是其它教学媒体的翻版,它却能够解决那些传统教学媒体,及其它现代教学媒体难以解决或解决的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能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詹天佑》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的杰出的才能。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在两个班进行了对比教学,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自读找出詹天佑碰到的困难和他解决的办法,由于文中交代得比较明白,所以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由于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所以采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由于八达岭长一千一百多米,所以采用“中部凿井法”,由于青龙桥坡度大,所以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接着,在甲班,我们请学生到黑板上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粉笔画出来。粉笔画毕竟是粉笔画,它不会动,不能给学生以强烈刺激,发现学生没什么兴趣。在乙班,我们就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学生读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特别是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一列北上的火车随着汽鸣往东北方向行驶,经过“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真的见到了火车过“人”字形线路的情景。这时学生不仅弄懂了詹天佑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且不由地赞叹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对比班的教学过程虽然相似,但缺少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的甲班,只是让学生比较抽象地理解了语言文字。而用课件演示的乙班,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