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三墩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2、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3、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教师补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二、“读”:自读,听读、自读学生自读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三、“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思考讨论: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四、“诵”:指明要求,学生练习: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五、“谈”: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六、布置作业,迁移练习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第二课时《乡愁》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等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秋夜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韵律优美节奏感强。(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3)教师作示范朗读。思考:1、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后来——坟墓——母子死别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2、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