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的概念三门峡市三中李灿烂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高中学段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教学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教法学法设计。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y=kx+b,k≠0;y=kx,k≠0;y=,k≠0)2、多边形的对角线d与边数n有什么关系?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较.(二)引入新课1、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表面积为y,问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y=6x2)分析:如果多边形有n条边,那末它有个顶点,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与这点不相邻的各个顶点,可以作条对角线。所以多边形的对角线总数d=n(n-3),即d=n2-n.3、某工厂一种产品现在的年产量是20件,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末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将分析:这种产品的原产量是20件,一年后的产量是件,再经过一年后的产量是____件,即两年后的产量为y=20(1+x)2,即y=20x2+40x+20.随计划所定的x的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教师提问:以上三个问题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三)讲解新课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2、在y=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4、在问题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a=100,b=200,c=100.5、b和c是否可以为零?由问题1可知,b和c均可为零.若b=0,则y=ax2+c;若c=0,则y=ax2+bx;若b=c=0,则y=ax2.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设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