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VIP免费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1页
1/4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2页
2/4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3页
3/4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皖西中学高中语文组张霞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难点】体会作者对古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拓展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学生自谈感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而今天,我们将来看看在学者郁达夫的眼中,秋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课题《故都的秋》)二、文题解读“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1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三、美美地听听配乐朗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整篇课文作者是围绕哪个字来写“故都的秋”的?明确:味(“我的不远千里,……这故都的秋味。”2、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明确:清,静,悲凉。四、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局部研读3—11段)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绘秋”部分,概括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光图?(注意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力求用声音传递出清、静、悲凉的秋味。)明确:庭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2、圈出选段中呈现色彩的词语,以及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明确:(1)芦花、柳影、夜月、青天、牵牛花、落蕊、枣子、青布单衣冷色——冷清、孤独(2)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清扫落蕊的声音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3、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2就会知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五、美美地练选取五幅画面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它在……六、课堂小结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希望能“清静”,内心还有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意,然地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出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胜境,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词语,来描绘景物。只对景物作寥寥几笔的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