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赛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参赛经验:1、襄城、樊城、襄州、南漳、老河口、高新区电教站、市直学校47中之所以在第一届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重要的是领导重视、组委会组织得力。这些单位都能在开赛前做足准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按部就班实施大赛各环节工作。据反映,这些单位领导都能安排专门责任人,主抓大赛事物。各地具体责任人,针对每年时间紧的特点,从长计议:在寒假开始前就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把大赛任务布置到各校,学校在落实到人。这种做法,一是有效争取了参加大赛及时制作作品的时间;二是让学生在寒假期间开始进行创作,不仅充实了学生寒假生活,还引导了学生有益玩电脑、利用电脑作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事,家校由此受益,无不称快。开学后,信息课老师再利用充分的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对作品加以辅导、修改、整理。准备工作充分,师生的劳动成效自然显著,参赛率、获奖率能不高?(二)存在的问题:1、提供作品多,获奖多的单位第二个经验就是领导重视,责任到人。这些部门平时注意加强参赛重要性广泛宣传,并建立相应激励和评价机制。据反映,各地组委会真抓实干,每年都如期号召有条件的学校制作作品参赛。把出优秀作品作为评价单位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的标准;二是把辅导学生设计作品获奖看成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意识的途径,并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搞年终考核中给单位加分。有了这样的评价机制,各基层单位每年有目的组织开展、参与“电脑制作或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活动的动力更足了,久而久之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师生能不踊跃参与?2、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从主观方面来看:由于部分学校没有条件配备电脑,再有就是教育理念不先进,电脑课只是摆设,信息技术课无专职教师,一味把信息技术课视为付课,可上可不上。因此,无力辅导信息技术课出成果,谈何出作品参赛?第二个问题从客观上来分析:从我接手具体操作襄阳市第一届大赛情况来看,省信息中心在布置大赛时,时间问题处理不十分恰当,一是筹备、开赛前后只有两个多月,这对一线代课教师辅导出优秀作品来说,相当困难,稍了解学校教学情况的同志都是心知肚明的,个中困难时不言而喻的。当然在前面经验里我也谈到了诸如领导重视、有计划实施等,也谈到获奖作品多单位,大都能在时间不恰当这点上,采取了有效对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要说,对省里大赛要求无法改变时,产生的困难我们却是可以开动脑筋勇于克服的。3、第三个问题是:省组委会对初试成绩给出的承诺发证一事,迟迟难以兑现,让我们市、县级等部门具体进行大赛组织者处在很尴尬的境地。虽然我也几次三番地催促省大赛组委会领导尽快发证的事,最近有与省信息中心领导坐了沟通:他们反馈的消息是这样:去年有个别市州初赛费尚未交齐,因此领导指示全部收齐款项后再安排证书下发,原则上每年竞赛都要进行初赛,如果在同一学段去年初赛及格的学生,可由市一级自己制定免试政策,比如:去年小学4年级时已参加考试及格,今年5年级就直接提交作品,不再参加初赛。针对发证方面的的麻烦,导致学校参赛学校的埋怨、不理解,请各地组委会同志予以解释。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涉及学生收费的敏感问题也易阻碍大赛开展。诸如此类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地方分管领导重视不重视的问题、齐心协力的问题,办法是要靠人去想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要说“人定胜天”。4、第四个问题是:从去年报送作品实情来看,作品整理打包格式不规范严重妨碍了到省级参赛评奖。面对各学校千辛万苦提交的参赛作品,作为报送作品工作者,首先要给提交学校说明作品正确的整理格式。千万不能有只要收了作品就万事大吉的麻痹思想。在这里我再重申一次作品整理的规范要求--上报作品必须一并提供电子文档和文字材料(打印一份本地作品统计表,我将在赛前把此表格提供给各地)。电子文档材料内容如下:第一级文件夹:内容为各地“高中、初中、小学、职成、特教、资料清单”六个文件夹。其中“高中、初中、小学、职成、特教”五个文件夹中放置第二级文件夹;第二级文件夹内容为“电脑绘画(含以“校讯通”为主题的专项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