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李青叶教育先师利珀认为,共同的思想层次加上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所以,学校的学习集体就是孩子释放智慧、展示思维的最佳舞台。在数学课上,确切、适时地利用好学生迫切想把自己大脑里已经形成的,或者刚刚产生的,而且有时还很自以为是、自鸣得意的一些想法和念头告诉给同伴的一种心理活动,并使之变成一种学习意义上获得知识的情景交流——小组学习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谓“小组学习”,即在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下,学生把即时获取或通过积极思考突然明白了的知识真谛,在某种遏制不住的兴奋状态下与同伴互相讲述、互相聆听,再在这样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调控中继续新知识的学习,再创思维新高点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情致盎然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形态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最后势必形成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以此造就学习上的最大成功。这样一种学习小组的形成、进行到获取成功,涉及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以及恰到好处的临场导向和调控,而且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和独立性,所以探讨这样一种具有儿童年龄特点的、互补型的、自主的、开放而积极投入的、更是富有乐趣而愉悦的小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内容。一、“小组学习”模式的理论假设“小组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基于以下两个理论假设:1、认识活动主体说现代教学论认为,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是具体丰富个性的能动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的展开,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重情感,讲创造,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2、团体动力学说教学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要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把学生集体作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二、“小组学习”模式的目标实现我试图通过“小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以下三个主要目标:1、指挥小组学习的主体功能,培养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2、发挥小组学习的主动功能,在学习小组群体中,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滞后生得到帮助。3、运用小组学习的交往机制,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三、“小组学习”模式的数学策略1、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由性别、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每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担任小组组长且小组间无明显的差别,以求公正。12、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题,使设计的学习题既有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认知功能如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时,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那么除到小数部分哪一位比较合适?商怎样取近似值?在横式上抄得数时应注意什么?请你比较一下,取商的近似值与取积的近似值有什么异同?”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给予充足的小组合作时间。从课堂教学实际不难发现,小组合作时间不够往往使合作当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发言、补充、更正甚至辩论,千万不要忘记这正是学生思维火花最容易闪现的时候。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圆,剪圆,折圆片(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折几次)将对折的圆片展开,通过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发现的越多越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给学生足够的小组讨论、交流的时间,学生逐渐地发现“长折痕是短折痕的两倍,短折痕是长折痕的二分之一”。这样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