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学习驳论方法。2、注意文章的结构,了解议论文文体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品味辛辣犀利、带讽刺性的语言。4、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新世纪的中国是腾飞的巨龙,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甚是巧妙。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它包含对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这几方面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2、背景资料: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3、学习生字词:慨(kǎi)叹省(xǐng)悟诳(kuāng)骗诬(wū)蔑脂(zhī)粉脊(jǐ)梁状元宰(zǎi)相搽(chá)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赅全。第二部分:(3—5),抓住对方以偏赅全的论证错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在国民党的错误引导下发展着“自欺力”。第三部分:(6—8),间接反驳。用事时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的虚假。第四部分:(9),作者逐层推进后做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四、教师小结:这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步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赤心。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2、了解杂文: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他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课文1、2段。2、默读思考:(1)、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明确:从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