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亮出精彩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不少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专利,数学课上学生只要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会解题就可以了。但事实证明,不论在数学课堂还是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适当的、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会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还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这样才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使其思维不断深入。【案例再现】阅读,语文课堂的亮点作为一名年青教师,经常被年级组或学校拉去上公开课,第一轮试教结束之后,大家一起讨论,有的老师总会问我:“你这节课的亮点在哪儿?一节好课至少要有几个亮点,你回去考虑一下,重新设计教案。”于是我便重新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如: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这样能简单得了吗?最近我一直在反思,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的真正亮点呢?在这里想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一、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指导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说明课文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时,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导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搏得大家的掌声,这就是亮点?其实,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前一段时间,一位全国苏教版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的老师在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时的朗读指导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文中有这样一段:“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教者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自由读这一段,边读边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生:“像石头似的”让我特别感动。师:为什么让你感动?生:因为从这儿可以看出老天鹅的勇敢、坚强。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老天鹅的勇敢吗?此时学生读得是那样的坚定,语气是那样的激昂。师又说:那老天鹅像石头似的一次又一次去扑打冰面会出现什么情景呢?生:会跌断翅膀生:羽毛会散落一地生:雪白的羽毛上全是血迹斑斑师:是啊,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啊!此时你又应怎么来读这段话。学生用一种低沉的、悲伤的语气再一次朗读了这一段。同一段语言,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让学生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情感。多么精彩的一段教学!我觉得这才是语文课堂中的真正亮点。二、亮点应该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领悟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领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朗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味、领悟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这种反璞归真地学习,这样简简单单地学习,不正是语文课堂所要追求的吗?不过品味、感悟中的亮点要看老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了。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其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亮点。课文中有一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上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因为这段话中“越”是生字,所以于老师先教“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