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争吵》说课稿及反思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争吵》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我”和克莱谛的心理的变化过程。3、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二、说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三、说学法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三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四、说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五、说过程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后悔、难过、得意的语调读我对争吵后的感受和和好后的高兴,用不是滋味的语气读我陷入沉思的段落,在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1、首先判断父亲的话,对我来说是合理的吗?2、再结合父亲前2句话的理解,感悟父亲话的内涵。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争吵这篇文章的生词和词语,我们来看一看同学的掌握情况,复习生字和词语,让学生一个一个以词语接龙的方式来读2.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l.自读自悟第一部分(1-4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拨释疑。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交流以下问题:(1)“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争吵?(2)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后,是怎么做的?(3)“我”为什么想报复克莱谛?(4)“我”想报复克莱谛的想法,可以看出“我”怎样?(5)当“我”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他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下面我们来学习第5—8自然段,体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