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与函数(二)教学设计张丽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节课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它主要讲述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它是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五节公式与函数第二课时内容,上节课学习了有关公式的知识,本节课只要介绍几种常用函数,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并利用函数对表格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的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得以熟练、灵活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数据管理打好基础。2、教学对象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缺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过多过繁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优点: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喜欢模仿实践。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SUM()、AVERAGE()、MAX()、MIN()、COUNT()、COUNTIF()这几个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能力目标:⑴熟练的应用这几个函数做统计计算;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精神,并体验学习的乐趣。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办法根据大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SUM()等几个简单函数的数据区域的选择。办法:将重点化解在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实际操作、体会中,并在其它几个函数中加以强化。教学难点:COUNTIF()函数参数的设置。办法:将难点化解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演示加讲解及学生的实际体验中。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第1页1、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某部队委托对各班射击考核进行统计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用上节课学习的公式知识来完成,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引出了本节课学习任务。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射击达标成绩,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各个目标。3、启发引导法: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学法指导遵循“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引导教学步骤在任务的各个环节中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注重总结、提高实践的能力。1、自主探究法2、实践练习法3、分组合作法4、自我评价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3分钟)1、教学内容:射击达标成绩统计(函数)2、教学方法及手段:课件演示、情境创设法4、教师的活动:引导、展示课件、提问5、学生的活动: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答疑6、教学意图:⑴学生考虑用公式计算达到了复习巩固上节课公式知识的目的。⑵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本节课的展开开了好头。⑶情境的创设,使课堂的教学与现实生活不再割裂,而是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兴趣。二、任务准备(3分钟)1、教学内容:统计射击达标成绩。(课前准备)2、教学方法及手段:任务驱动法、课件演示3、教师的活动:组织学生、发放资料4、学生的活动:思考、讨论5、教学意图:①让学生明确任务目标。②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精神,激发学习兴趣。三、任务实施:(分四步)第一步:由任务驱动引出教学重点。(6分钟)第2页1、教学内容:⑴任务第一步:利用SUM()函数求和。⑵知识点:①SUM()函数含义、作用和格式。②SUM()函数的数据区域的选定——重点2、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演示、讲解。3、教师的活动:引导、演示操作、巡看、辅导、反馈。4、学生的活动:观察、思考、实践练习。5、教学意图:⑴掌握SUM()函数理解和使用方法,以便灵活应用,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⑵要求学生使用公式的自动填充功能,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前后连贯,形成体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有效工作的习惯。第二步:提高巩固,展开教学重点。(12分钟)1、教学内容:⑴任务第二步:统计平均成绩、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和参加每轮测试的人数。⑵知识点:AVERAGE()、MAX()、MIN()、COUNT()函数的使用方法。2、教学方法及手段: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课件、巡回指导、归纳问题、分析总结3、教师的活动:引导、巡示、点评、提问、总结。4、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