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三年级是小学作文的起步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五条途径: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如此,那写作也是一样的。如果教师能激发和培养起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则作文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那如何把作文课上的生动,活泼呢?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在学生习作之前,我们需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中,我们应带领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同时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学生才有兴趣,写出的文章才有具体内容,才有真情实感。此外,学生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验生活。比如三年级语文园地二是写人的习作,要让学生明白:可以写自已熟悉的人、身边的人,可以写听说的人,还可以写自已想象中的人物等。在写作中有的学生可能写父母、同学等身边之人,有的学生也可能写在电视上了解到的人物。这样学生就可能在这次作文中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然后,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让其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就会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一)、多读多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所以想写好作文唯有多读多写。除了每周一次的固定习作外,让学生多读多练。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有趣的、开心的、失望的、沮丧的事。并用日记的形式把它们记下来,讲给小伙伴听读给朋友看,评评谁写得最能打动人。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一件小事、一位朋友、一点心得、一些感受都可以写进学生的日记里,日记的字数也随内容而定,可长可短,关键是写下自己这一天最想记下来的东西。(二)、仿写典型例文仿写虽不利于学生创造,但从训练角度来说对学生有益。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师生教学课文不就是学思路、方法、语言表达吗?有的学生不会作文,让他仿写几篇有什么不好?能仿写也是收获,仿多了自然就学会写。特别是典型例文仿写。例如,在学习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写的,鼓励学生学习这种方法并应运到自己的作文中。在写一个想去或去过的地方这篇习作时,学生就会选择校园、家乡、小树林等不同地方,按“总—分—总”的结构,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也就会写出这些地方四季的风采,达到条理清楚,语言优美,习作就会成功。(三)、化难为易写作作为一种技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要让学生打消“作文难”这个错误认识,顺利“入门”。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写作格式。其次,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这样从最基本的入手,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四)、日积月累,丰富学生语言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