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囚绿记》导学卡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2、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学习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3、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学习重点、难点: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学习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探究文章的写作思路、情感思路。学习过程:一、为下列划线字注音: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辙()猗()郁陆蠡()二、自学质疑研读文本: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并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寻绿(1-5)→恋绿(6-7)→囚绿(8-11)→释绿(12-13)→怀绿(14)2、找出文中写常春藤的句段,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注意时找出直接写“常春藤”的句段。各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举手发言。(“常春藤”的特点:蓬勃(生命、希望)向阳(追求光明、自由)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三、理清情感思路:1、快速找出常春藤不同的称呼,品味作者情感变化。(绿影绿色绿友绿囚)2、找出文中囚绿的语句,注意相关动词。(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3、作者面对常春藤的固执生长,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何种变化?(友由欢喜到恼怒)4、“囚绿”之后作者最终还是选择了释绿,体现了作者何种感情?(敬重)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探究文章的主题、写法学习过程:一、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文章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因参加抗日,作者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并于当年惨遭杀害,时年34岁。二、归纳主旨:《囚绿记》作者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三、艺术手法赏析:请各举一例加以赏析。1、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2、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的综合使用。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四、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了”.说明了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了作者境遇不,生活在北平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了铺垫作用。)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3﹑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了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