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让小球听话吗?》的教学设计中江县通济镇中心小学艾太勇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反复让小球听话”的几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现有水平,提供灵活的“脚手架”来帮助儿童---慢慢培养儿童未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给学生直接的指示,要用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到调查研究中去。在此课中,教师的“脚手架”体现在:材料的准备、问题的创设、板书的设计等方面。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空气”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地球与宇宙”中的“地球概貌与地球的物质”部分的内容。它与岩石、沙、土壤、水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物质”这一部分的内容。其要求是: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有关科学探究方面,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一课: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知道了空气的一些物理性质。世界上一切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空气也例外。在生活中,也经常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来解决问题。此课是在学生认识哪里有空气的基础上,来认识空气这一性质的。但是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往往对空气的认识停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就要借助空气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了解空气和其他物体也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且利用这个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围绕这个科学概念,我把本课做了一些改动。在原教材中,首先通过对两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明确空气占据空间,进而再通过一些扩展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强化这种认识。在“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启发下,我把教材调整为集中力量将“听话的小球”实验做充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控制小球在水中的位置过程中,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感悟“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进而通过一些任务性的活动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来强化学生的认识。2、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启蒙学科,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学生学习《空气》一课时,利用各种感官及简单实验材料充分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知道了空气会流动等物理性质,为本节课学生形成“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奠定了知识基础。从科学能力上看,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合作能力还不完全具备,思维水平还很低,但是学生通过一二年级《思品与生活》课的学习,对学科学、做科学还是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的。在幼稚的心灵里,“好奇”“兴趣”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以兴趣为主线,扶放适度,紧紧围绕“让小球听话”的有趣活动,展开探究,引领孩子进行科学探究3、策略分析:本课紧紧围绕着“让小球听话”的活动展开教学,体现“内容少而精”的教学理念,把一个探究活动由浅入深的展开下去,让学生彻底弄明白、弄透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抓住学生的原始语言,对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原始的思维水平逐渐提升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个科学概念上来,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巧妙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利用科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4、技术准备:实物投影、去底可乐瓶、大可乐瓶、水槽、乒乓球、杯子、漏斗、塑料袋、记录单,板贴图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学生通过亲历不同层次的几个实验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初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2.科学探究:学生感知观察实验、表达交流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会做空气要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归纳概括试验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亲身体验到合作研究的快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获取大量事实资料,初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出示一个去底的塑料瓶,让学生猜想:如果把塑料瓶竖直压入水中,水面的乒乓球会在哪里?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3.请你们亲自试试,看看谁猜想的正确6.秘密到底在哪里?7.提出探究问题:你能让小球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