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理念———《鱼》说课材料浠水县实验小学罗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同大家一块交流学习,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科学》课的《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标的理念?怎样让学生亲历探究?今天,我就以我执教的《鱼》为例,一起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的发言分为四个部分:一、说教材《鱼》是苏教版《科学》课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的一篇课文,分为两部分观察鱼和研究鱼,在引导学生对鱼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鱼的行为特征,,激发学生研究鱼的兴趣,学会用观察的方法,为后面认识其他小动物打下基础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鱼的行为特点。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鱼进行观察,并尽可能地使他们学会观察两条鱼之间的细微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学生自发的对鱼的喜爱出发,激发他们珍爱鱼,珍爱生命的感情。2、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亲历探究,研究鱼的行为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种鱼(鲫鱼、金鱼)、玻璃水槽、水彩笔、放大镜、鱼食、红墨水、滴管、保鲜膜、木夹子、回形针、铁夹子、木片、剪刀、透明胶带、小网兜等。课件同时还有观察记录表(画鱼)、统计表(比赛哪组发现的不同点多)、研究记录表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关于鱼的各种资料。二、说教法学法。一般来说,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让学生亲历探究,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和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并且对于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选择了“激趣——提问——对问题进行归纳小结——自主选择问题进行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的教学方法。用什么作为载体去有效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呢?当然是用“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这节课,我组织的活动有:“画鱼”、“寻找两条鱼的不同”、“研究鱼”等,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做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节课有三个方面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强大优势:1、我安排的各种鱼类的活动场景,他们绚丽的色彩,奇异的体态,激发学生爱鱼、研究鱼的兴趣。2当学生汇报鱼的特征,可以利用课件动态显示。3、利用课件播放鱼类的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三、说教学过程。《鱼》这一课可以明显的分成两个部分观察鱼和研究鱼,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比较浅显,较容易达到,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技能的训练是本课的重点。1、创设情景,提示课题。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淡水鱼和海洋鱼类活动的场景,海洋鱼类绚丽的色彩、奇异的体态、有趣的生活习性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然后引出观察的对象——鱼。2、仔细观察,比赛画鱼。绘画是最易使儿童注意观察事物,注意它的形状特点和颜色等等外部属性,因此最能促成表象的正确形成,同时,绘画是最容易反映学生头脑中表象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画鱼的教学环节,“你们喜欢这位小客人吗?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请你们仔细观察它,并把它画下来,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画得最像。”通过画鱼的活动,比一比哪个组画得最像,促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地对鱼进行仔细观察,评价其他小组的画其实是对鱼的再一次观察,实质说是通过各组的相互提醒,促使每个人都最仔细地观察鱼,了解鱼的外形特征。3、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