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能力与高考——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张燕玲副教授访谈录马绪霞2006年的语文高考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能从那吸取经验与教训,以备战2007年的高考。为此,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2006年北京市高考阅卷负责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张燕玲副教授。此外张燕玲副教授也谈到了我们当今的语文课程改革。学生的语文积累——欠缺张燕玲老师认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我们的文化绵延流传而不中断,很值得我们思量。中国文化要继续发展传承下去,语文教育任重道远。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很多启迪。然而我们今天语文教育的一个致命问题是学生积累的缺乏。今年北京卷关于古诗词背诵默写的题目,学生卷面有很多空白。虽然这类题目分值只有四分,但反映出我们学生古诗词积累的水平和对此的态度,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我们的课程标准已经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背诵似乎已不再冠以“死记硬背”的恶名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毕业生背诵240篇古诗文,就是对积累的基本要求,但很多学生做不到。但很多学生只是学的时候会背诵,而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把学过的东西又交给了老师,这不算会背诵,也不能算是积累,只有把这些背诵的内容烂熟于自己的脑中,烂熟于心,化成自己的内容,溶化到自己的血液中,会熟练的运用,才能说是积累的到位,也才能成为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积累,能力从何而来?没有积累就没有起步的平台,学生只有在小学、初中有了积累,到了高中才能有飞跃与提升,如果没有积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拿什么飞跃。我觉得高考试题考学生的字音、字形,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字、词是语言的基石,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一个中国人,开口就读白字,提笔就写错字,难道我们不愧对我们的祖先和灿烂的文化吗?对我们的母语我们应当有一种虔诚膜拜的朝圣心理。我们还要往下传我们的优秀文化,我们的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能够允许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到我们这里就中断了吗?我们一线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语文教学,然而却没有在积累上下功夫,使得事倍功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童子功的积累是束缚我们目前的课程改革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约我们目前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问题。高考试题——科学吗?张燕玲老师:我于2006年9月对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秋季入学的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包括4+2学制的研究生)共23位同学做了一个测试,让他们做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Ⅰ卷的90分客观试题(不连作文,作文主观性比较强),结果及格的只有34%,折合成百分,最高的不超过70分。这里面有3名研究生来自于一线的语文教师,他们在入校前任教过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这里反映出一个问题,拿高考试题考老师尚且如此,何况考我们的学生。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是我们的题目有问题还是我们老师有问题;高考试题是不是能考察出学生们真正的能力?我们语文考试的科学性,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高考的题目设置是不是真的很科学,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高考不是不需要技巧和系统的强化。高一、高二阶段的教与学应于高三分开。高一、高二是打基础和能力培养的阶段,是提升能力的阶段;高三毫无疑问可以是应考,是技巧训练的阶段。学生到了高三,需要系统的理顺知识体系,比如系统的理顺语法、字音、字形等方面的知识,总结诗歌的分析,概括阅读从那几个角度来考等等;然后通过考试训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同时在考试的技巧上给以指导,如学生高一高二刚学《六国论》《劝学》时要会背诵,理解文意,但到高三就要求融会贯通,用考试的方式回顾高一、高二的积累,如动词“使”的用法、使动、意动用法、通假字、断句、倒装句,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特点等的深入分析。然后学生遇到新的文章后,就会用原来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2006年学生高考作文折射——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堪忧张燕玲老师:我于2006年6月参加北京市高考阅卷工作,我负责的是作文评审。学生的答卷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差,表达能力比较差。今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的作文要求是“‘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以‘北京的符号’为题,让学生谈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