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写9个生字,能读通课文。2.学习课文1---4自然段,对丝绸之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3.认识过渡段,知道过渡段的作用。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的情况,开通的艰难险阻。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课前生字自学检测。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2.生字认读组词,形近字比较。3.从“金钥匙”质疑课题。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3.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过渡段。三、(一).学习第1、2自然段:走进“丝绸之路”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交流感知: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二)、学习3―4自然段:默读课文3―4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丝绸之路起止点分别是哪里?2.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用课文原句回答)3.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丝绸之路通行的艰难?结合课件探究交流:中国-------欧洲各国古代商路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__看出没有交通工具;从“罗马位于......无边无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从“野兽和强盗袭击”看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四.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2.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五.总结这节课所学。(学生总结)六.堂清测试(一).认读下列词语。欧洲覆盖恶劣贸易派遣煎熬恐怖融洽日夜兼程(二).形近字组词。罗()贯()乃()炼()萝()惯()仍()练()(三).文章中的过渡段是第()自然段,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七、板书设计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商路———————欧洲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