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教学四步曲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和“带着问题读”的教学方法,虽然有问题,可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厢情愿”地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逐个回答,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钻进教师的套路中。这种“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思维,剥夺了学生的“言论自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创造“言论自由”,经常性地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地质疑问难,让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在教学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那么如何把问题灵活的运用到精彩的师生合作中,使学生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呢?以下是本人近几年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总结的“质疑教学四步曲”:一、控疑为了使学生质疑的问题,既不是太简单,又不至太“离谱”而是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教师就需要在学生质疑前适当控疑,使大多数学生所质疑的问题能紧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不至于杂乱无章、粗浅琐碎。教师可让学生从以下这些方面去质疑:(1)从课题处质疑,特别是从题眼处质疑。(2)从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质疑。(3)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处质疑,也就是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4)从文章的中心部分来质疑。(5)从文章的重点词句处质疑。(6)从自己不懂,感到奇怪的地方质疑……如我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就让学生着重从课题入手大胆地质疑,结果学生质疑的问题如“为什么作者对鲁迅既称‘伯父’还称‘先生’?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都能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具有很高的价值性。二、生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适当控制之后,就让学生自学预习课文,主动生疑,并在疑问之处注上记号或把疑问写出来,以免忘记。如果自己有多个疑问时,还要适当整理,以免向老师质疑时,杂乱无序,颠倒重复。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大胆质疑。三、归疑学生质疑后,由于这些疑问前后不一,零星无序,而且由于学生的差异,有的疑问难免简单,教师面对这些疑问根本无法组织有序的教学。这时,教师就需要对这些疑问进行精心归纳整理。把简单的、常识性的按顺序整理归纳在一起,把有一定难度的也按顺序归纳在一起。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疑问连成一条紧扣教材重点难点的有序教学主线,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照顾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如教《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就把学生的疑问整理成:第一类:(1)课文中除了题目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2)伯牙为什么绝弦呢?(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等等。第二类:(1)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看做知音?(2)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3)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是不是向世人宣告什么?以上第一类疑问是一些简单的或不需要讨论的常识性问题可让学生当场回答或教师直接加以解答。第二类疑问能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能使教师组织有序的教学。四、释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在整理归纳后,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探求,让学生自己问自己答。(1)对于一般难度较小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自己释疑。如:在《唯一的听众》一文的教学中,学生提出“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快找到了答案:“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不一致,之前是为了到林中坐一会儿,之后是为了帮助“我”,因帮“我”而改变。(2)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紧扣文章重点难点的疑问,教师要诱导学生积极讨论,并互相纠正、补充,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讨论释疑。如:在教《赤壁之战》一文时,学生提出“黄盖写假降信和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