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片段作文训练教程训练内容:对话描写知识链接:对话描写四法有些同学写作文时,一碰到人物曰埃宦尚础癤X说”,显得呆板单调。要写出生动活泼的人物对话,可灵活交叉运用以下4种写法。⒈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引语之前用冒号。例如: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小摄影师》)这是最常用的写法。可强调提示语。如上句就是强调这些话是“小男孩哭着说”的。⒉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后面用句号。例如:“150岁,您记错了吧?”小槐树有点儿不相信。(《院子里的悄悄话》)这种写法多见于人物接话很快的对话中,或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情形下的对话描写,可强调,突出引语。⒊引语在提示语的前面和后面。即提示语在两个引语的中间,提示语后面用逗号。例如:“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在村子里,我就能明白幸福究竟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这种写法,一是表明人物说话时中间有停顿,二是强调人物前半部分的话语。⒋只有引语,没有提示语。例如:“哦,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啦?”“就是哪儿也比不上!”“那你说说,现在怎么个好法?”(《可爱的草塘》)这种写法一定要在读者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况下用,而且,每个人的对话内容一般要单独成行。其实,对话的写法还有很多,相信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会摸索出更好的表达方式。训练内容:抑扬法资料链接:先抑后扬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都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这个婆娘不是人》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学生习作2训练重点:运用“五觉”写景材料链接美国新闻学家D.C.雷特狄克在谈到描写技巧时说:“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用什么唤起读者的记忆呢?答案只有一个,用生动的语言。生动的语言,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从而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人们心中那些深刻的各种各样的记忆并不是只从视觉得来,也来自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同学们在写作时很重视视觉形象,只写自己看到的一切,而实际上,要反映出一种景物的特征,仅仅调动一种感官是不够的。只有突破视觉印象的单一描写,综合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多种印象,才能立体地反映景物特征,丰富客观画面,加强景物形象的高度真实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绘景时,要把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受结合起来,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这样可以多角度地展示景物特点,使读者获得准确、全面、深刻的印象,唤起读者心中的记忆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再创造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境界。运用“五觉法”绘景,就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描写景物。课本中很多名家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运用此法的范例。如朱自清的《春》(苏教版七上)在描写春风时,就是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突出春风和煦与清新的特征。文章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作者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