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论语》三则赏析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的三则语录,都是孔子对“孝”的解释。不同的人问相同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却不一样。除了因材施教的考虑,也说明孔子对孝道本身有多方面的思考。第一则中孔子认为,所谓的孝就应该是父母仅仅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意思是其他方面都应该没有问题,能够让父母省心,不挂念。事实上,说起来简单,但有几个人能够做到除疾病外不让父母操心呢?那么,所谓的尽孝,就应该是管理好自己,尽量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第二则语录中,孔子对当时流行的孝就是“能养”的观念予以否定认为即使是狗和马,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子女不能尊重父母,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里的孝道有两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能养”,高一点层次的是态度尊敬。现实生活中,仍然有抛弃父母者,连“能养”都不能保证,何谈尊敬之心?第三则语录与上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孝”并非单纯的行为,而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仅仅是赡养或者帮忙做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更高层次的孝道是从内心到表情的恭敬与体恤。能够一直保持对父母的和颜悦色,秉承对长辈的真诚尊重,才是孝道的真正体现。但是,现实生活中,子女们却习惯了在父母面前发脾气、给脸色,或任性,或冷漠,孝道常常无从体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会改变外在世界的许许多多,但是,家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却是永远不能被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