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温儒敏一、回顾课改的大致情况现在全国正在实施课程改革,这跟“课程标准”的试验,是一回事。或者说,这次课改,是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的。对课标如何理解,如何贯彻,直接牵涉到课改的路向与成效。小学初中的课改实施已经11年了,高中课改试验也8年了,情况怎样呢?大家在一线,对课改冷暖自知,有自己的判断。现在对课改的批评比较多。所以大家回去设计培训计划,要讨论课改,总结课改,同时也要学习课程标准。这次北大的国培,主题就是新课标的学习。我这几年参与新课标的修订,到过许多基层的学校,听过不少课,可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思,谈谈对课改状况的了解与思考。请容许我先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以及课标试验的状况:有的在艰难的启动、变化,有的我行我素。有成就,但举步维艰,多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甚至有些悲壮味道。但无论如何,课改已经成为社会的核心话题,引起整个社会普遍的关心。而且总的来说,课改已经对课程与教学观念产生大的冲击。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课改,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正逐步得到普遍的认同。对于课改的基本理念,很少人反对。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共识,这是一大了不起的收获。但是,也存在问题,课改的某些“亮点”没有得到体现。比如综合性学习、学业水平考试、选修课的实施等等,都是新的事物,多数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实行。课标的实施事实上是打了很多折扣的。而且大家都感觉到,课改试验那么多年,应试教育的总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更重了。我在北京等地有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负担很重,不说高中生,高中三年简直就是炼狱。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了。初中呢,二年级以后就全力瞄准中考。现在中考比高考还要紧张。这种紧张不断升级,不断提前,现在都提前到小学,甚至幼儿园了。很多地方把初中的课程提前到小学,把小学的课程提前到幼儿园,甚至从胎教开始,人们就紧张了。刚怀孕三四个月,就上准妈妈学习班,除了妈妈学习如何生孩子,也让胎儿学习如何准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如何进入社会人生。于是就对着还没有成型的胎儿念李白杜甫,读莎士比亚Tobenottobe,(干脆翻译成“出来,还是不出来”算了)多么可笑!去年开始不是重视学前教育吗?现在幼儿园要上什么课,没有很好研究,但一种倾向又让人担忧:学前班都在学小学的课,拼音呀、认字写字呀、数数呀,都放到幼儿园了。有一个问题值得检讨,就是“寓教于乐”这个词被曲解,好像所有幼儿与儿童的“玩”,都担负着“教化”的任务。学前班这样办,是扼杀儿童天性呀!问题严重性在于,现在红头文件敌不过潜规则,潜规则是什么?是升学率,重点大学985和211得升学率,一直还是人们衡量教育成效的硬指标。教育部门规定,小学低年级是不能布置家庭作业的,根据调查,很多小学一二年级还是布置很多作业的。班主任每天把作业用手机群发,小学生的作业其实是家长的作业。现在的家长累呀!在这样的普遍焦虑的氛围中,1可想而知课程改革呀,课标实施呀,难度是非常大的。说到底,这一切是因为社会竞争加剧,矛盾转移到教育,课改碰到阻力太大,举步维艰。现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心理紧张也加剧。这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很快,但新的问题也很严重,比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问题,前十年也许还不好谈,但现在已经不能不重视了。整个社会似乎有某种潜在的焦虑感,家长很怕孩子未来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有钱的工作。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焦虑感,不断蔓延。也不完全是中国经济原因,还有更深层的缘故。中国之外,也都到处是动荡,不安定。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席卷整个世界,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正以以往未有的新的形式呈现,什么3G、云计算、维特、谷歌、iPad智能手机等等,使我们这个世界走向空前未有的超链接,这一切带来某些物质上的方便享受,但也带来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你们看看最近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