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隔代抚养家庭的“逆效应”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无暇抚养和照顾孩子,一些当爷爷(外公)、奶奶(外婆)的,便毅然挑起了照料孙子、孙女的重担,人们把这种方式称为“隔代抚养”。“隔代抚养”效果究竟怎样?路路5岁时就喜欢爷爷的样子,拄着柳条棍,跟在后面亦步亦趋,一边走还一边吐着痰。如果有人问句话,路路也总是学着爷爷的样子拉着长腔,慢悠悠的答非所问,有时还夹杂着“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张了半天嘴还没说清什么。爷爷倒是非常喜欢地说:“这孩子学啥象啥,净讲大人话”。近年来,“隔代抚养”似乎成了一些现代家庭抚养下一代的主要模式。诚然老人分担子女的家务,以解燃眉之急,是有益的,但不能不看到,老年人记忆衰退思维缓慢等自然衰老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而且老年人对孙子、孙女放纵式教育会使正常的家教失衡。其一弊:隔代抚养,最容易产生溺爱。因为抱孙心切,一旦成为现实,祖辈常会陷入欣喜若狂的热切心态中,他们会备加珍惜“来之不易”成果,从而产生“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的反常做法。同时,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有差错,怕子女责怪。因此事事依着还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孩子有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愿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当祖辈年老的时候,子女已长大成人,不可能也不便再有亲昵的爱抚表示。现在有了孙子,还能够依稀见到当年自己儿女的影子,便会将对儿女的全部情感倾注在孙子的身上。结果,该管的时候,管不起来;该严的时候,严不起来。当孩子乱撒一气时,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就抱着孩子上下楼……如此种种的过分保护限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变得骄横、任性、自私、依赖。其二弊:祖辈不能够用现代科学的育儿观念来对待孙子。他(她)们常常容易满足于甚至沉缅于过去,把“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运用于孙子身上这种现代育儿知识的不足,加上前面所讲的两点,很容易就让祖辈们陷入到"溺爱"的误区之中。对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爷爷奶奶总是急着加以阻止:当孩子与同伴有纠纷时,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其三弊:长时间地让祖辈带养孩子,一定会使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受到影响,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而且老人往往比较疼孩子,相比之下,父母要严厉得多,这在孩子看来就容易形成“爷爷奶奶疼爱我,爸爸妈妈不疼”的感情错觉,从而影响亲子感情。其四弊:隔代抚养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不利影响,因为抚养孩子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侍候”一个吃喝拉撒睡都需要人照顾的小孩,老年人难免力不从心,从而损伤他们的身心健康。当然隔代抚养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隔代抚养的益处有四:一是有益孩子健康。老年人细心周到、照顾得当,孩子生病少,吃得均衡,自然茁壮成长。二是年轻父母可省却后顾之忧,大展创业拳脚。把孩子交给父母,恐怕是最放心的了。年轻父母可心系祖孙,放眼世界。三是能满足老人们尽享天伦之乐的愿望。这一点恐怕是最重要的。退休了,没事了,含怡弄孙,不正是每个老人最快乐的事吗?四是祖辈一般不像父母那样有望子成龙的功利思想,不会去逼孩子学这学那因此,更容易接近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更能使孩子生活得自然、轻松,而这恰恰是许多年轻父母所缺乏的。童年期是人生大厦的基础,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责任心的父母应当全面考虑子女的抚养问题,做出妥善的安排。正确对待“隔代抚养”现实生活中,祖辈往往与孙辈特别的亲,感情特别的深。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隔代抚养”的现象,充分的扬长避短呢?首先,要正确理解“隔代亲”的情感基础。1、自我价值再现的心理。老人在含辛茹苦地带大自己的孩子时,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可当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他们不再依赖父母,老人们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第三代的出现,使年轻的父母手忙脚乱,而老人们却能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指导自己的子女养育下一代。而且第三代又是那么依赖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