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听语文教学之妙音摘要:倾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课。“我”先是困惑,接而顿悟,最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可喜的收获。“倾听”这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生动、更精彩;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一把学习的金钥匙。让我们在语文学习中,给学生上好倾听这重要一课,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键词:倾听课堂习惯正文:“倾听”,就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它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人格尊重;是理解掌握知识和学会欣赏他人的基础条件;是语文口语表达的前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课。一、活跃的课堂,收效甚微——困惑实习时一直面对的都是“腼腆”的中学生,初次面对小学生,我深深为他们上课时踊跃的发言,澎湃的激情所感染。公开课上,好表现的孩子们更是给我挣足了面子。而接下来的练习时间,给沉浸在洋洋得意中的我当头泼了一盆凉水。面对着几个课堂上提到过的问题,不少孩子抓耳挠腮,眉头紧皱。预算好七八分钟的作业,下课铃响了,还有好多同学没有批改。不停地批评,令我满脸通红、怒气冲天、更饱含着浓浓的委屈,为什么这么生动的一堂课,又是表演、又是游戏,刚刚表现如此出色的孩子们这会儿究竟怎么了?我困惑着……二、简短的故事,深受启发——顿悟无意中翻开《意林》杂志,我看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呢?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故事虽短,却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对人这种群体动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实施到今天,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激情澎湃,学生争先恐后,于是,课堂热闹了,气氛活跃了。但细细想想,孩子们学到了多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说说很会,写却那么困难?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在课堂上老是插嘴,喜欢抢白?就像之前的语文课,细品就知道不少踊跃的孩子,其目的只为先抢到问题,至于应该怎样回答,别的学生回答了什么,答的正确与否,他们都不关注,也无心细听。可见,在活跃的语文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保证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我顿悟了……三、多样的方法,潜移默化——实践于是,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我运用多样的方法,结合每个教学环节,不断尝试着,给学生补上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课——倾听。1、生动的课堂——让孩子愿意“听”。一个有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经常找一些技巧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这样便不知不觉地延长了注意时间,提高了“听”的能力。如: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以文中的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导入,一下子就拟好了主旋律,然后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父与子的“了不起”。孩子们的心弦被拨动了,找得那样虔诚仔细,课堂上流淌着这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与乐观,从而紧紧把住了学生“倾听”的脉搏,让孩子愿意倾听。2、问答的艺术——让孩子注意“听”。每次在提问前我总会提醒孩子们:在别人说话时就要边听边思考,遇到不同的观点,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先辩证地思索,然后等待老师的进一步提问。当一个同学回答完后,我会提问:“你同意刚才发言的同学的看法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发现同学开小差,我会先驻足在他的旁边,等同学说完后,再请他来重复刚才同学说的话,老师无需再作任何批评,因为复述不出来的那份“尴尬”足以提醒他接下来的时间认真倾听,将功补过。3、听写的训练——让孩子习惯“听”。倾听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写。我先选一些词语进行听写训练,从听写一个词语到四个词语一起听,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四”是一个人记忆的盲区,只有专注倾听,才能突破盲区;再如从听写一个句子到听写几个句子,甚至是一段话。而更多的情况是在几个同学回答完问题后,要求大家把老师肯定的几点依次批注在书上,然后请同学起来作总结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