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有效生物教学的改革兰州市第八十三中学马学芳【摘要】本文主要从倡导“探究性学习法”、“多媒体技术与实验相结合”这两方面入手,表明在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理念下,在实验课堂进行合理改革,有利于有效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多媒体技术有效生物教学指教师遵循生物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学生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所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个人认为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活动还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倡导“探究性学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当代生物教学中,不能再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为副的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一堂生物课,至少存在一个核心问题。例如:物质怎样进出细胞?细胞为什么发生分化?生殖细胞又是怎样形成的?······而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人尝到果实、引发探究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发出另一些有关现象发生的原因及方式的问题。如“探究酶的专一性”特性时,虽探究活动的现象多种多样,有的学生发现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过程中,未分解的淀粉与碘显蓝色;有的活动却是证明分解掉的淀粉将转变形成麦芽糖,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在沸水浴中遇到斐林试剂将形成砖红色沉淀等等。当然问题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第二,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在生物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观察、测量或者重复收集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以获取证据。例如:探究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时,通过学生们的亲自实验操作、记录下的真实实验现象及日常的养花经验,不难获得所需证据。第三,学习者根据证据形成解释,对问题作出回答。例如:植物幼苗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一段时间后,该幼苗向光性弯曲生长。这一现象表明植物能够进行向光性运动。造成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原因,表面上是幼苗的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生长的慢,实际上我认为主要是促进生长的生长素在幼苗茎内分布不均所致。第四,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这就要求学生参与讨论,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学生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例如:对导致植物向光性运动的解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单侧光照射下会使植物茎内向光一侧生长素分解量比背光一侧的要多,造成向光一侧生长素比背光一侧少,向光一侧生长的也就较慢了,植物幼苗便表现出向光性生长。也有人认为,单侧光照射会使生长素在幼苗顶芽由向光一侧往背光一侧运输,然后幼苗顶芽生长素再进行极性运输,使茎内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的比背光一侧的多,使茎进行不均等生长,发生了向光性运动······学生天生好奇,看到这样多的解释,而且每一种解释似乎都有理!于是再度提起兴趣,较着劲、争分夺秒的去寻求“最标准的答案”。虽然学生看起来忙碌多了,但个个自信。第五,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的解释。在课堂上,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对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使真理越辩越明!当然在学生间还可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从中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深切感觉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课堂上“我不参与谁参与”?“探究性学习法”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