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问题究竟有几种答案”后想到的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凌如萍曾在《读者》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问题究竟有几种答案”。作者是一位美国教师,有一次他去做争议裁判。争议的双方,一个是作者的同事,另一个是这位同事的学生。争议的原因是这个学生回答了老师出的一道物理题,“请解答:如何利用一个气压表来测定一座大楼的高度?”学生答:“把气压表拿到大楼的顶楼,用一条长绳的一端拴住气压表,拉住绳子,把气压表垂直落到街面,然后把它拉上来,测量绳子的长度即为这幢大楼的高度”。同事认为是错的,给零分;而学生坚持认为是对的。作者则认为,虽然这种解法没能体现所学的物理知识,显然不符合出题者的要求。不过既然学生已完整且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他完全有理由得满分。后来,作者建议这位学生给予这道题的另一种解法。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学生说出了这道题的另外好几种解答:“把气压表拿到大楼的顶楼,让气压表沿屋顶边沿落下,用一块跑表测出其下落所用的时间,然后用物理运动公式,从而计算出大楼的高度。”“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测量这个气压表的高度、气压表阴影的长度、以及大楼阴影的长度,然后用一个简单的比例就可以得出大楼的高度。”“当上楼时,用气压表测出这层楼的墙有几个气压表的高度,据此,你可推知这大楼有多少个气压表的长度,从而得知大楼的高度。”“把这个气压表系在一根细绳的一端,让它像钟摆一样摆动,然后用它测出其在街道水平面上上的g值和其在大楼顶楼的g值。根据这两个重力加速度不同的值,用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大楼的高度。”“也许是最好一一种,就是拿着气压表到地下室去敲主管的门。他开门时,你可以这样对他说:‘主管先生,我这儿有一个上好的气压表,如果你告诉我这幢大楼的高度,这个气压表就是你的啦。’”显然,学生明知这道题的常规解答,但却硬讲出六种很意外的解法。学生说:“他完全清楚,但很厌烦导师总是煞费苦心地教导他们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想用一种探究的方式来探讨事物的内在逻辑性。”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很有意思,同时也引起如下的思考:1、在我国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第一,我们的学生不会怀疑老师的标准答案。这道题出题者的意图是让学生用气压表读出楼顶和楼底的大气压值,再根据气压和高度的关系表,得出楼的高度,这也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学校的课堂会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知道相关的科学结论,并会运用结论去解决问题。题目的设计也很清楚,用气压表,测大楼的高度,答案也是唯一的。第二,我们的老师不会让另一个同事来评判师生间的争议。这涉及到面子的大事。第三,我们的老师一般不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解决问题,一个问题一般只有一种答案。学生在长期训练下,不会考虑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多种答案。第四,我们的教学“害怕”学生对一个问题提出几种答案。因为考试中不符合标准答案就不得分,而教学质量的好坏看的是成绩。2、文章中的三个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个人都有值得学习之处。首先是作者,一方面,不仅公正、客观地承认学生已完整地解答了问题,而不偏袒争议双方的一方;另一方面,他很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注意启发学生。在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能引导学生说出其他解法。其次是作者的同事,那位教师。他能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他明知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也因此给学生打了零分。但当学生提出异议时,他不斥责学生,不以老师身份压人,强迫学生接受答案,不顾及“面子”。而是想到自己也可能有错,同意让学生找另一老师来评判。正因为有了这位同事,这件事才会发生,才引起这么有意义的争论。最可圈可点的是那位学生,他的自主性、独立性很强。没有唯师是从,能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他的思维开阔和独特,对这个物理问题,想到那么多的解法,使人耳目一新。3、怎样让我们的教育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从观念层面,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认可,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唯一的答案,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该提倡的。其次,从教育管理的层面,出台一些政策,采取一些措施,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