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十三陵导游词十三陵导游词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导游,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那么导游词应当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十三陵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十三陵导游词1(历史沿革)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下,因明代迁都北京后,第1页共87页有十三位皇帝安葬于此,故称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起先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圆8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共安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还有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丛葬宫女等。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概磅礴的陵寝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安葬皇帝较多的墓葬群。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缘由:首先,政治方面。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依据地,所以自从他登基起,就安排者迁都北京,故而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战略第2页共87页方面。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逼。若身处南京,未免有些鞭长莫及,难以达到限制北方局势的目的。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这对明朝疆域的巩固也的确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朱棣的决策影响可谓深远。永乐五年(公元l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带起先选择万年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都不满足。后来在江西术士廖均卿的举荐下,选中了昌平这块风水吉壤。整个陵区东,西第3页共87页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构成自然门户。陵区大宫门正好建在两山之间,门里是一片开阔的盆地。整个陵区以长陵位关键,以大宫门一一长陵一线为中轴线。北面以天寿山为镇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再加陵区内温榆河从西北蜿蜒流向东南,形成陵区的抱水,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自永乐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了二百多年,从没间断。十三陵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第4页共87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内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1座太监墓。由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一一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因此长陵的中轴线也就是自然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今日十三陵)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安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XXXX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第5页共87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细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奇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变更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石牌坊)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l540年),是陵区的标记。石牌坊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体量巨大,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其高14米,宽28.86米,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的石牌坊。牌坊的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和十六条云龙的图案。第6页共87页(大红门)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门向南,分三洞,是陵区的总门户。它位于虎山,龙山之间一高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门口左右立下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字。当时奉旨官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皆由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且山岭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配从军”。(长陵神功圣德碑)沿中轴线向北距大宫门0.6千米,就是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第7页共87页亭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正方形,四面劈门,高约三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亭内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的神功胜德碑。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长子一一仁宗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