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梁实秋及其作品;•2.体会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3.掌握欲扬先抑、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人方法。一、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梁实秋,原籍浙江余杭,生于北京。学名,字。一度以、子佳为自己的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晚年完成《英国文学史》。梁治华秋郎实秋•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夜叉棱角模样镜框•轮廓酒糟吸溜撇嘴•玉箸油渍狞笑稀稀拉拉•喝了两盅鼾声敷衍绷脸•愕然按捺不住选辑•琅琅上口诌出来懈啦光唧•囊肿矫健手腕扑拙chaléngmúkuàngkuòzāoxīliupiězhùzìnínglāzhōnghānfūyǎnběngènàzhōujílángxièjiǎowànzhuōnángzhǒng2.字音3.结合原文解释下列词语•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句话。•何等经济,何等手腕!先例、成法好玩而印象深刻的语句用较少的笔墨来表达较丰富的内容4.整体感知•全文共12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不能忘记这位国文老师的原因。•第二部分(2-6):叙写国文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第三部分(7-11):叙写“我”从徐先生处所得到的益处。•第四部分(12):写“我”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二、质疑探究•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2.“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有何转变?•3.“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这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4.品味梁实秋的文字,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哪些?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凶•相貌古怪•不修边幅(邋遢)•爱喝酒,脾气暴躁•开通,注重朗读教学(眼界宽,有才气)•修改文章老辣2、“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有何转变?•可笑——佩服——感恩、怀念3、“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这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表现的是一个古怪、凶狠得不近人情的老师形象,下文则是写徐老师令我受益的内容。"受益最多"既照应开头,又统领下文。4、品味梁实秋的文字,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哪些?•para2•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是白话•中国的旧式女子出而问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可见衣裳是要紧的。(《衣裳》)•不过弈虽小术,亦可以观人,相传有慢性人,见对方走当头炮,便左思右想,不知是跳左边的马好,还是跳右边的马好,想了半个钟头而迟迟不决,急得对方拱手认输。是有这样的慢性人,每一着都要考虑,而且是加慢的考虑,我常想这种人如加入龟兔竞赛,也必定可以获胜。(《下棋》)四、点拨提升•作者是如何写国文老师的?•1、欲扬先抑,似贬实褒•2、善抓特征,描画细腻•作者不愧是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原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型,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