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6蜀鄙二僧-教案设计VIP免费

26蜀鄙二僧-教案设计_第1页
1/2
26蜀鄙二僧-教案设计_第2页
2/2
江夏区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公开课教案课题26蜀鄙二僧课型新授研讨时间2015.11执笔卢志讨论者七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学情分析本文风格朴实,语言朴素自然,富含激情,极有感染力,故事生动形象,十分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七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学习目标与实际行动不能完全统一的特点,特别是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此时组织学生在学习本文一定会有所启示。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鄙.语.之.恃.买.去.顾”等词的意义和用法。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核心目标)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重点指导学生流利的朗诵课文,把握两个和尚说话的语气。难点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的涵义和作用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活动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吗?(听过)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川边境的两个和尚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出示课题,并揭示课题)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基础目标)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核心目标)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达成目标)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作家作品介绍: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丹棱人。幼而颖异,十岁能文。雍正十年(1733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顺天(现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后辞职回家,在四川锦江院讲学。他文学造诣很深,著有《白鹤堂文录》,本文选自此文录,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2.词语认读:鄙语恃钵惭哉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A、四人小组安排同学朗读课文,可以一人一句,也可以指定同学读。B、全班同学对照注释理解课文1.在四人小组中交流释义疑难,并指出文中需要掌握积累的重点词语2.请各小组在全班交流学习情况(疑难、重点词语)C、归纳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五、研读探究主旨:出示目标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核心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出示幻灯片)1.组内分角色朗读贫者与富者的对话,说说分别应用理解课题了解学习目标汇报预习情况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目标2、3什么样的语气?展示方式: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依次展示。组内自行决定展示方式。(可由代表发言或者分角色展示等)2.全班齐读贫者与富者的对话,注意读出相应的语气。3.再读课文,说说本文对蜀鄙二僧作了哪些对比?(各小组迅速从文中找出来)(坚忍不拔、有毅力,有恒心,付诸行动。…)4.探讨本文主旨:作者通过蜀鄙二僧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立志更要立行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五、拓展延伸(升华体验净化情感)我又想到了《西游记》,它的片尾曲叫什么?——《敢问路在何方》路在哪里呢?——路在脚下!路在脚下,那么我们启程吧!六、课堂练习:(一)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①蜀鄙二僧②贫者语于富者曰③一钵(二)解释下列红色的字: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子何恃而往③贫者语于富者④欲买舟而下⑤犹未能也⑥西蜀之去南海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三)下列各句中“之”字作动词用,并可译为“到、去”之意的一句是:()A.学之,则难者亦易矣!B.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C.吾欲之南海,何如?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四)文段中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七、课后练习:搜集“有志者事竟成”的成功经历或反面教训的故事,以及有关立志向的名言警句。探讨本文主旨当堂练习作业设计:1.理解完成课后第三题。2.搜集“有志者事竟成”的成功经历或反面教训的故事,以及有关立志向的名言警句。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及要求: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预习第27课教学反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6蜀鄙二僧-教案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