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格局不一定相同。2、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面积内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人口总数(万)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扬州4606634兰州32213085拉萨423166269325313集中分布①在20°N-60°N的中低纬地区②距海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③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主要原因是:①纬度分布: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②海陆位置分布: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③垂直分布(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思考:找出图中的人口分布密集区,分析其人口密集的原因。南亚:开发历史久;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发达;商贸繁荣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区和金融贸易区东亚:开发历史久;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东亚、南亚、西欧、美国东北部思考:思考:找出图中的人口分布稀疏区,分析其人口稀疏的原因。人口稀疏区:①荒漠干旱地区:撒哈拉沙漠②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③高纬度寒冷地区:南极大陆、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④高海拔高寒地区:青藏高原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分析我国的人口地理分布特征及成因。开发历史短,冬季气候寒冷人口较为稀少东北鲁豫苏开发历史长,地处温带平原,人口密度很大新疆气候干旱,水源丰富的绿洲地带人口稠密西藏高寒特征,地势较大的河谷地带人口稠密黑河腾冲西北部:面积占57%、人口占6%、人口稀疏原因是:多沙漠、草地、山地、耕地少;交通业、交通业不发达、城镇少东南部:面积占43%、人口占94%、人口稠密原因是: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尝试从东西差异、自然差异、经济差异和民族差异归纳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东西差异自然差异经济差异民族差异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平原、高山和高原)气候(气温和降水)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最基本2.社会经济因素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政治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1、我国东北三省的黑土主要分布在那里?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有何关系。东北三省的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这里也是人口的密集区。2、黑土区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什么?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深厚肥沃,生产能力较高,农业发达,人口密度大。分析下列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2.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带地区。3.从沿海到内陆,不同植被带的农业布局和人口分布不同。4.肥沃的黑土区农业发达,人口较稠密。5.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口分布较多。6.大庆、攀枝花等城市人口较多。7.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口分布状况。地形气温土壤经济矿产战争经济三、谋求人口合理容量阅读P22-P23,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通常用环境容量来衡量环境承载了的大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