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指导学案(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标要求: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单元综述:w.w.w.k.s.5.u.c.o.m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两极到多极的发展演变趋势: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2、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3、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知识网络结构基础知识梳理一、二战后两极格局(“冷战”格局)形成:1、两极格局的基础:雅尔塔体制(由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2、美国冷战的措施:1947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约;两极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洲一体化日本的崛起中国振兴苏东剧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苏联冷战的措施:帮助东欧国家共产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949年经互会、1955年华约;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949年德国分裂、1948年朝鲜分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61年越南战争等。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合并为欧共体);2、日本:经济崛起——内因:日本的社会改革和重视;外因:美国大力扶植;(二战后—1955年经济恢复、1956—1973年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大国”)3、亚非:不结盟运动——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兴起: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政策:非集团、不结盟;斗争内容:政治上——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经济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中国:振兴——①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取得很大成绩;②“文革”走了弯路;③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重视不结盟,是世界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冷战”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①波兰剧变(第一个);两德统一②原因:内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危机、政治忽视民主与法制;外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等;(2)苏联解体:①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1985;政治:1988);1991“八一九”事件;1991底成立“独联体”②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2、“冷战”结束后出现新的局面:一超多强一超: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欧洲——欧盟成立(1993),欧元启动(1999),决定建立快速反应部队;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俄罗斯——有军事实力,经济好转;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学法指导:1、本单元涉及的历史概念比较多,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的去处理好概念与教材的关系。2、本单元涉及的问题大多数是社会现象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3、注意用比较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