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第一节《水浒》的成书概况一、《水浒传》的成书是“集体创作,文人写定”,但其历史依据非常稀少,主要来自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1、正史依据:《宋史·张叔夜传》:(叔夜)以徽酋阁待制再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缨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近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宋江等人的结局是“杀降”。2、民间传说和通俗文艺: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元代水浒戏繁多,今存剧目33种。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李文尉的《燕青薄鱼》等。二、《水浒传》的作者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小说地位低下造成。1、施耐庵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2、罗贯中作。(王圻《稗史汇编》)3、施、罗合作。(高儒《百川书志》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认为施作罗续)三、《水浒传》的版本有简本与繁本两个系统。一般认为繁本在前,简本是繁本的节本。1、最早的版本是明初《忠义水浒传》,一百卷。2、明万历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回。3、明末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回。附有精彩评语,是清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本子。第二节《水浒传》的主题与内容一、《水浒传》的主题“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1、“发愤”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李贽《忠义水浒传序》2、“为市井细民写心”说A、主人公大多是非农民化的人物。B、梁山英雄的价值观和个性,更多的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价值观人生观,显示出特殊的江湖豪侠气息。3、“忠奸斗争说”金圣叹:“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则是乱自上作也。”A、官逼民反,忠臣义士在“水浒”替天行道,而权奸却在“朝廷”祸国殃民。B、宋江是忠义的化身,高俅是奸佞的代表,梁山英雄与奸臣的斗争,是全书的主线。C、写农民起义意在劝谕皇帝亲贤臣,远小人。二、《水浒传》的女性观1、《水浒传》女性世界的构成:祸水型、异化型和无面目型三类。2、祸水型——招灾惹祸A、红杏出墙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氏B、搭桥取利王婆C、美貌烧身林娘子3、异化型——失落的巾帼A、形象的异化:勇武好斗、粗野蛮横,服从男性江湖的生活准则。孙二娘顾大嫂B、地位的贬低扈三娘C、空虚的人格没有发言权,没有尊严,成为“义”的牺牲品。4、对待女性的态度——英雄与美女的对立有家室的冷漠(宋江、杨雄、卢俊义)无家室的仇视(武松、石秀)5、“祸水观”的原因A、从文化背景看,是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对女性向来的轻视。B、从社会阶层看,是江湖游侠阶层对女性的歧视。C、从小说结构看,是情节发展的需要。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一、我国白话语体小说成熟的标志善于提炼口语,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从对话中显示人物性格。如: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鲁智深赶来打抱不平,林冲说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林冲本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权且让他一次。”而鲁智深说:“你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叫他吃我三百禅杖去。”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雪正下的紧”二、善于多层次塑造人物,“同中见异,犯中求避”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靮三、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情节结构上半部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勾锁,层层推进。前半部如百川汇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则奔腾而下,直泻东海。四、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如武松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