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授课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数:两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二、自主预习1.摘抄本课你学到的生字词语。(各两遍)2、走近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3、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也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板书课题)。二、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从文中找出答案)从作者的表述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这种情感,请找出来并分析。师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2、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请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具有怎样的特点和精神品质?明确:(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课堂反馈: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总结:(1)特点:蓬勃、向阳、固执。(2)精神品质: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不屈的抗争精神师: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三、触摸绿之魂。在作者笔下,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为人(见自主预习)你会联想到什么?明确: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设计意图(目的):通过品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