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的理解及其具体做法我认为“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教师做足了前测,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再针对性地后教。如在教学人民币时,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已经基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我就直接出示情境问题:用一张五元可换()张一元;一张十元可换()张五元或()张二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兑换和选择简便的方法。再如《十以内数的计算》这一内容,多数学生已经在学前的学习或生活中能够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如果老师不教,学生也会计算,那么学生到底会了多少?他们不会的又是什么?他结合加强法的意义明白算理吗?于是我在课前跟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测。交流后我发现:1.大部分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但他们的口算方法较为单一,绝大部分学生的口算方法都是接着数,有的还要完全重数手指,也叙述不清算理,更不会优化算法。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虽然会了,但是对口算方法算理的理解还不透彻。2.他们对算法的掌握是零散的,在应用上也是单一的,往往不关注与加减法含义的联系,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上,更是他们所欠缺的。综上所说,学生会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认真思考,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教学问题。备课时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考虑:1.不能就计算而讲计算。学生既然课前就会算了,说明他们具有相关的经验,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加减法的意义入手,理解为什么用加法或为什么用减法?并且还要能根据情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2.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前,有意复习五以内的计算,充分激活学生口述算理的经验,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例题中,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方法进行交流,并他们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法,开拓思路,丰富算法,有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