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他们还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理论。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并不能只靠开设的专门课程来进行,还应贯穿在幼儿的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贯穿在他们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之中,总而言之对幼儿渗透德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通过利用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的最重要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十六个环节中,可谓“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从幼儿早晨来园开始,我们就注意在各个活动环节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如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等,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午睡时,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在组织喝水的时候,我们教育幼儿要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与人合作;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等等。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平常而琐碎,有着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炊事员阿姨为幼儿送来美味可口的饭菜,除了让幼儿品尝外,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炊事员是怎样烧出这美味可口的饭菜的,并利用机会让幼儿去现场进行参观,让他们体会到炊事员阿姨工作的辛苦。用餐结束了,还可带幼儿去观察阿姨是怎样整理桌面及拖地板的。让孩子们亲眼看到阿姨一遍遍地擦、一遍遍地用力拖,小朋友们才能在干净的活动室作业、游戏。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在地板上扔脏东西,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如同伴生病了、捡到了别人丢的东西、无意间碰撞到别人、有意识的攻击他人等等,应该说对幼儿渗透德育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每位幼教工作者,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一定要加以特别关注,随时了解和掌握幼儿行为品德的各种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教育。二、通过创设良好物质环境与人际环境,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幼儿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例如,我在幼儿寝室的墙壁、天花板上画上星星、月亮、睡觉的小动物,这样孩子来到寝室受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就静悄悄的,不大声喧哗,因为所有的画面提醒了幼儿在这里不能大吵大闹,不能影响别人休息,这样孩子不需要语言指令,就会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又如,我们在教室放了许多的植物,请幼儿每天轮流为植物浇水。观察它们的成长状况。在教师们真实的、健康的情绪感染下,自然的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爱祖国,愿意保护好我们的美好环境的真情实感,我们还利用活动室的区角,建立了“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阅览室”、“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