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儿》案例分析《雨点儿》为人教版小语第一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金波。本文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了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语言活泼,充满童趣。蕴涵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雨点一起体验给世界带来美好变化后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感受到浓浓的爱。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我认为可从“创设情境感悟品味丰富想象”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处理。理论依据如下:1、教学中要充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课是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它不仅要教给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感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限于教给学生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对文学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2、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动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加强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融合,让孩子全方位的动、看、说、谈、思、写、唱、跳、演、画、玩。在玩中学、做中玩、活动中学。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生活要联结起来,在教育情境中形成一个统一体,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根据以上依据,在设计《雨点儿》一课,我从“创设情境感悟品味丰富想象”三个方面展开教与学。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美丽;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教学《雨点儿》这一课时,我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与大、小雨点儿交朋友,并随他们一起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和“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的这一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儿”成为一个有1灵性、能和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儿”一起出发到有花有草或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去。在读读、说说、演演、笑笑中,倾听了雨点儿的心声……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二、感悟品味,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受、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雨点儿》这篇课文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让学生明了雨点能给植物带来生机和活力,能让有花有草的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在教学时,抓住“你要到哪里去?”这一问句展开全文的教学。有了疑惑才会有兴趣,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加深疑惑,播放一段雨后“红的花、绿的草”、“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录象片段,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美好的变化,并适时引导学生把他们独特的感受通过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