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引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会学知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一、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果。首先,应教给学生预习(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不同,自学能力不同,教师应提出相应的预习(自学)要求。可采用“读、思、写、用”的方法。读,自学时让学生借助拼音将课文读正确、通流利;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1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思,读一读课前连接语、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写,边读课文,边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用,即使用工具书,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二、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以下一些:1、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情境,容易唤醒学生记忆,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对新知识的深入思考。2、联系社会生活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和生活以及所关心的话题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进而突破学习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3、读文章、讲故事创设情境。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学科知识的巧妙整合,对学生感染力强、吸引力大。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4、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为一体,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对于一些抽象、枯燥、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知识,能提高真实感和表现力,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呢?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在教学《自然之道》时,可以提出这样的2学习目标:(1)我会读: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如:“面对幼龟受到伤害,向导为什么若无其事?”,让学习小组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3)我会讲:让学生把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