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单项选择题27分(每小题3分)题号123456131415答案DBADACCBC1.D(题目是“书法发展的原因”,D项是现象)2.B(“融合了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出现了许多新创造”的是“盛唐音乐”而非“狂草”。)3.A(B唐太宗就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错。C“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从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是孙过庭,而非陈子昂。D“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并非到唐代以后才成熟)4.答案:D(收:逮捕。)5.答案:A6.答案:C(陆机没有自比管仲乐毅,是卢志嫉妒诬陷他。)7.(1)当时中原多灾多难,顾荣、戴若思等都劝陆机回吴地去,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救世于危难,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5分,“中国”、“负”、“匡”各1分,大意2分。)(2)等到开战,孟超不接受陆机的指挥调度,轻兵贸然独进因而全军覆没。孟玖怀疑是陆机杀了孟超,就向王颖说陆机的坏话。(5分,“节度”、“谮”、最后一句句式各1分,大意2分。)8.渲染凄清气氛,奠定全词春愁思归基调。(2分)“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动态景物营造羁旅漂泊借酒浇愁的凄苦氛围;(1分)“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想归不得的凄苦。(2分,手法1分情感1分)9.①上阕倦游思归。(1分)具体描绘“舟过吴江”的动态情景,“摇”“招”刻画出词人漂泊之感和借酒浇愁心理;触景生情,表达出漂泊思归,却遇风雨的恼怒之情。(2分)②下阕对年华流逝的感叹。(1分)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并从“红了”“绿了”动态中展示颜色的变化,抒发对年华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2分)10.(评分说明:每空1分,其中每错一字扣1分,扣完6分为止。)(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1.(1)答E给3分A给2分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只是买票时“大获全胜”C项并不是“没听清楚”D项只说了一点,不准确)(2)内容:这一段主要插叙了“我”以往买三等车票的经历。(2分。)作用:①说明了车站不卖给白人三等票的情况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种族歧视的主题;(2分)②结构上:为下文出现的白人与黑人不能同车厢以及他们所享受的不同待遇等情节做铺垫。(2分)(3)①富有同情心:对有色人种被歧视的现状表现出愤慨,对他们给予了莫大的同情;②执着的斗争精神:对于白人售票员的行为,据理力争,直到斗争胜利。③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希望与有色人种身处同一车厢。(6分,每点2分。)(4)波折:费劲心力才买到三等车票,好不容易坐上三等车厢却没有一人。(2分)作用: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我”是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者和消除等级差别的身体力行者。(2分)②在展现社会环境方面:“我”以自己的这一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在锡兰,殖民主义猖獗,等级森严。(2分)③在揭示主旨方面:表现了“我”对种族歧视制度的批判,对有色人种悲惨境遇的同情对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的呼唤。(2分)12(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C是“广泛吸取各民族的舞蹈元素”,是她被云南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看中并招收入团之后的事。D项原文“杨丽萍式的舞蹈风格,最大胆和成功之处在于她将舞蹈中原本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化为静态的”并不是说“她的舞蹈都是静态的”。E比喻的说法比较牵强。)(2)内容上:①“巫女”“舞神”,表达了对杨丽萍舞蹈的赞美之情,突出她特殊的艺术形象、是自然的艺术瑰宝。结构上:②交代杨丽萍对舞蹈的热爱,为后文写杨丽萍对舞蹈的追求作铺垫。③概括杨丽萍舞蹈自然空灵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杨丽萍舞蹈来源的介绍。(6分,每点2分。)(3)①从小喜欢舞蹈,并且善于观察,把看到的自然的美放进自己的舞蹈中。②不怕艰苦,执着于舞蹈事业。杨丽萍没有因为此时西藏的气候恶劣而不进行生活体验,体现了她对舞蹈的执着追求。③极度热爱舞蹈。杨丽萍在参观大昭寺时,看到阳光在壁画上移动,便忘情舞动起来,表现了她对舞蹈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