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3、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补充栏:【课前导学】:1.了解作者跟写作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风靡()禅院()山岚()骤然()幢顶()红桧()4.根据拼音写汉字或填字成词。suì道()kān称()()如隔世人迹罕()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①划出文章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②文中作者一共向我们介绍了阿里山的几处风景?请给这些风景各拟一个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预习第153页“口语交际”:通过预习,请你概括出写导游词的注意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知识链接: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①音乐美:a.长短句的交替使用,句式的整齐、对仗。b.拟声词、叠词的使用。c.修辞的恰当运用。②情韵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堂助学】:一、导入刚才大家诵读的是描写我们大陆名山黄山的诗句,从诗句中我们体会到黄山的雄伟险峻,古人不是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补充栏:提醒:①“风靡”中“靡”的写法。②“红桧”的“桧”是多音字。岳。”嘛,黄山可说是大陆名山的代表。在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有一处的风景也可作为它的代表,那就是_________。同学们,你们了解阿里山吗?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介绍吗?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文字是介绍阿里山的,大家看一下。我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几幅阿里山的风景图片,想让大家从画面中去感受一下阿里山。欣赏完了这一组图片,阿里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的确是啊,阿里山的风光美丽、迷人,令人心向神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先生的《阿里山纪行》,走近阿里山,从文字中再次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二、预习情况交流在这之前,我们先来交流一下预习情况(导学案中的字词)刚才的读音大家都已经掌握了,我们再看几个字的写法。三、整体感知课文1、课前请大家划出了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同桌之间快速交流一下。2、谁来谈一谈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3、在今天的游览中,最值得我们游客欣赏的景点有哪几处?(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如:“____的____”)4、不同的地方会欣赏到不同的美景,地点在不断的变化,呈现在眼前的美景也各不相同,这在写作上是游记里常用的移步_______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初一时就接触过了,以后我们在写游记时可采用这种写法。四、赏析作者如诗如歌的语句1、美的风光,如果不用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这份美就只在你心里,别人是看不到的。作者吴功正先生也有这样的想法,他是一位美学家,用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幅幅美丽风光。请划出你欣赏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小组之间去畅谈你心中的美的语言,然后找出典型,展现给全班同学。2、师总结:通过作者对阿里山的叙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阿里山那种浓浓的、由衷的_________之情。作者运用词语颇具匠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用词用语上,他是具备了相当多的古典诗文阅读量,才运用自如的。大家课后也应该多读读文学作品!【课内拓展】:导游大比拼美丽的阿里山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当时带领他们旅游的导游肯定功不可没,一定是他对景点生动、形象的介绍,激发了作者游览的兴趣,给他们留下深深地记忆。今天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