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知识梳理】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清末新政(1)清末“新政”出笼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2)清末“新政”的内容有哪些?(3)你怎样认识、评价清末“新政”?(4)清末“新政”与1898年戊戌变法相比,有哪些异同?(1)清末“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当时,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这种形势下,腐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被迫实施了“新政”。(2)1901年,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宣布实施“新政”,内容包括: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3)从1901年清末“新政”的内容来看,只是涉及了一些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变革,处于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只字不提,“新政”根本没有触及到封建生产关系,目的只是以“新政”为幌子,来最终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故“新政”不可能使清政府摆脱困难,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清政府的统治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声中岌岌可危。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新政”的内容中也客观上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4)清末“新政”和1898年戊戌变法都是清政府在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条件下发生的,它们都属于清政府为挽救统治而进行的社会变革。但从根本上来讲,两者有许多的不同之处:A.领导者不同。前者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动和领导的,后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的。B.性质不同。前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因为在19世纪末,“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维新派把救亡与变法联系起来,提出改良方案,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后者是清政府组织的一次自救与变革,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而且推行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地主官僚。C.应付的内外局势的侧重点不同。从国际背景看,都发生在重大的对外民族战争之后;从国内形势看,都面临尖锐的阶级矛盾。面对相似的背景,两者都有挽救民族危机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意图,但侧重点各异。维新派力倡变法,通过政治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国势衰落的局面,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虽然也有对付国内人民斗争的一面,但救亡图存是主要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列强在《辛丑条约》中给清政府规定的镇压人民及赔款等任务。以保住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与爱国图存关系甚微。D.历史地位与作用不完全相同。前者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是“新政”所没有的,是爱国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后者虽然在客观上也有进步作用,但它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这种企图延缓清王朝统治的所谓“新政”,早已成了对革命的反动。2.预备立宪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猛烈冲击着清王朝的腐败统治。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被迫宣布实行“预备立宪”。那么何谓“预备立宪”呢?清政府只是摆出了要实行立宪的架势,至于何日真正实行立宪,那就不得而知了。1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归国后,指出“立宪”的真正用意;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使“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消灭革命党人,维护满清王朝专制统治。这充分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哪些史实能说明清政府实行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1)慈禧太后接见五大臣时,讲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真实目的,名为“立宪”,实质是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2)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高无上。(3)1911年,设责任内阁,满洲皇族占内阁多数,被称为“皇族内阁”。清末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在国内主要是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