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学情: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文章一有所了解,对战争有了一些感知和认识,再加上在历史课中已经学过鸦片战争,所以对本文内容不难理解,但是要更深入地理解战争原因和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一定的困难。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依据教学目标1、3、4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2、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1、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2、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2、背景介绍: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3、检查字词赃物箱箧制裁给予恍若琉璃珐琅眼花缭乱惊骇晨曦瞥见劫掠三、整体感知: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四、合作探究:默读课文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五、重点研读: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