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科目小学数学年级五年级下册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学习者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交流互助的精神;2.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过程与方法1.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事物;2.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3.通过动手触摸、观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三、知识与技能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学资源(1)每位同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萝卜、小刀;(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U1]初步感知,导入新课1、引导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冰箱、药盒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并说明:“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3、出示反例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趁势说明: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启发引导,探索新知。(一)认识长方体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引导谈话: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2活动一: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U1]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U2]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学生在实践操作与观察中进行感知、思考、分析,初步得出结论、启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探究学习材料,还及时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多媒体课件演示,在做中观察、探究、发现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使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是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U3]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练习由浅入深,层次清楚,有梯度、有层次。通过探讨、研究,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不断感受数学的价值。[U4]紧扣新知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应用中不断提升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认识,其潜能和愿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发展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