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延安—乐山特校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展示课教案6.3实践与探索.问题一授课教师:周成燕(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授课时间:2015年6月18日第二节授课班级: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双语聋七年级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问题一》(P16-18)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根据需要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与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新知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方程思想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合作交流、积极实践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问题。2.难点:如何设元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设计:一、复习练习,导入新课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二、实践探索,感受新知问题1.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长方形的宽是长的,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2)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一)问题(1):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未知设X,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最后正确回答。1、“找”:读一读,想一想,分小组讨论找出并交流已知条件和问题。已知:周长为60厘米,宽是长的问题:求长和宽2、“设”:设长为X,则宽是X;1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长+宽)×2=周长2(X+X)=604、“解”:独立解方程;5、“验”:检查求的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并写出答案;6、“答”:答出题中所问的问题。(二)问题(2):让学生分小组运用找、设、列、解、验、答“六步法”独立探索解法,并汇报交流。1、探究:第(2)小题的设元,让学生先尝试,发现不能直接设面积为X,再讨论解决,设长为X,则宽为(X-4),再根据长和宽求出面积。2、讨论: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三)问题(3):1、分小组计算(1)第1、2小组计算: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2)第3、4小组计算: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7×13=221(平方厘米)(3)比较:∴(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4)思考: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分析(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让四个小组分别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把长、宽、面积填入表中,观察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1。第l题,组织学生讨论,寻找本题的“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用一块橡皮泥捏出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变的。因此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四、总结归纳,提炼升华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不明显的,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教材第15页,习题6.3.1第1题。教学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