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的朗读课文。•2.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重点字词。•3.能说出文中阐述的道理。•二、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重点字词。•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看《高山流水故事》视频,注意两个问题。•1.伯牙和钟子期是什么朝代的人,分别是什么身份。•2.高山流水”通常用来比喻什么?•(二)给下列红色字词注音•1峨峨兮2善哉3卒逢暴雨4援琴5霖雨6更造7崩山•8辄穷其趣9舍琴10听夫•(三)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四)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齐读课文。•(五)检查预习:•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愚公移山》。•2.解释下列蓝色的词语•1、鼓琴:2、峨峨:3、洋洋:4、伯牙所念:•5、泰山之阴:6、卒逢暴雨:7、援琴:8、穷其趣:•9舍琴:10:逃声11必得之12更造•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伯牙善鼓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登高山:志想象犹吾心也:4、翻译下列句子•1.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4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5.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6.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7.吾于何逃声哉?(六)结合课文注释,请学生翻译全文。(七)教师微课讲解全文翻译。(八)问题探究:分析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用原文句子回答)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3.“知音”是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为音乐而结交的故事。现在“知音”指什么人?4.你从这篇古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九)总结全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感。(十)拓展练习阅读《伯牙绝弦》,完成下列问题。```````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翻译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2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