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此论文在镇江市第十四次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留白”教育的智慧巴尔扎克曾说过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这也是作家对其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作家们常灵活运用各种技法精心设置一些语言的“留白”,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就如同教育需要的这种智慧。佛家也有幡然顿悟一说,其实这一个“悟”,正是教育的留白艺术所要达到的。以言行并蓄,似又无言无形,真正到达“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一、教与留白中国画讲究留白的技法,讲究“意到笔不到”。“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为那些有限的形,装填宇宙般广阔的无限性。一处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品的意境也会因此得到无尽的拓展。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教育和政治是两门最难的艺术。”作为艺术的教育应该如作画一样要懂得“留白”。教育的“留白”就是为受教育者腾出发展空间,就是“无为之为”,就是弱化控制,就是向“教是为了不教”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同样,在我们的教育中也需要留白,即学会等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孩子;学会放手,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孩子,就像国画艺术中的留白一样。教育的空白就是留给学生一个反思的空间,使教育完善、完美成一个整体。在大力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习主体性的今天,教育中的留白更显现出它不同凡响的意义。二、留白之教“留白教育”不是简单的空白。就犹如画龙。不是什么都不画的白纸,而是见首不见尾,方是神龙。“露其要处而藏其全”,才能显示其潜涵的魅力。留白教育的根本在于人的心灵,心是不教而教的。心灵的教与育,从古到今、从中到西都是一种智慧和深度。1、留白,燃起智慧之火。乐府《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不象宋玉写东邻之女那样说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而是从侧面写各种人物对她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罗敷到底有多美,作者没有直言而是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空白”:所有的人见到罗敷,都不知不觉放下手上的活计,为之倾倒。罗敷之美,也就通过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尽在不言中!言多反倒没有什么了。曾听一位教师讲课,是一堂关于法律常识的教育。他从法的起源讲起,讲法律的重要性,再讲怎样增强法律意思,到最后做守法公民。旁征博引,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台下很多同学却是表情淡然。从课后反馈情况看,教育留下的印象不多,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剖析这节课,客观上讲,课堂准备不可谓不充分,说理不可谓不透彻,举的事例也很典型,讲的也是抑扬顿挫,可洋洋洒洒讲了一个多小时,为什么却收效甚微呢?究其原因,就是为教学而教育,并没有达到”化教以育”的实效.把课堂完全当成自己的展台,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实际上就是留白太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见杀。皆以十分取败也。2、留白,打开心灵之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会遇到一些烦恼,有些学生错了,你说了他,他当时很好,可过后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或者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甚至教育不好反而适得其反,十五、六岁的年纪原就有些叛逆的。如此真会感到教育的疲惫。其实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留下一点回旋周转的余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不再单纯是一把戒尺教孩子们去背“人之初,性本善”,也不再单纯是一袭长衫满口知乎者也去“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已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一种需要还受教育者心灵以自由,给他们以更多的选择和醒悟的教育。说到教育的留白,就很容易想起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以及鸡吃米的故事。按着鸡头让它吃米,它是要挣扎反抗的。相反,放米于地下,鸡会争相而食。陶公的批评和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留白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当然这也是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我们的教育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为了教育而教育,象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