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浏览、默读,能概括高邮鸭蛋的主要特点及围绕鸭蛋发生的趣事,说出文中表现的生活情趣和蕴含的思想感情。2.反复朗读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读出其中的情味;以批注的方式赏析富有情趣的语言,总结品味鉴赏语言的方法。3.通过仔细研读文本和交流研讨,鉴赏评议本文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评价任务1.教学环节二完成目标1。检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2、教学环节三完成目标2。检测品读、赏析语言的能力。3、教学环节四完成目标3。检测鉴赏评价散文作品写作风格的能力。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楣()苋菜()籍贯()硝药()腌腊()络子()大襟()车胤()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门楣:莫名其妙:肃然: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囊萤映雪:【课内探究案】一、共话端午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二:走进文本了解端午(完成目标1)学习方式:圈地勾画批注合作交流1:让作者几十年后念念不忘的高邮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请根据课文简要回答。学习方式:快速浏览课文第二段,动笔圈画,独立概括。2:围绕端午的鸭蛋,作者写了那些有趣的事情?你能从这些有趣事中感受到什么?学习方式:学生默读4—6段,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小组交流。3:寻常的咸鸭蛋竟能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给作者带来如何难忘的欢乐。生活中还有什么寻常的事物给你带来这样的兴趣和欢乐?学习方式:联系《童趣》回想生活。若有与作者类似的体验就谈一谈;若没有就想一想为什么并与同学探讨原因。三:品味语言,感受风格,学习鉴赏方法(完成目标2)活动一:品读、批注。选出自己觉得最生动传神或者富有情趣的语句、段落、反复朗读、做到流畅自然,语气语调能恰当表现作者的感情,小组之间根据朗读要求互评、改进。用批注的方法鉴赏所选精彩语句或段落的妙处。活动二:请学生自愿“认领”(条件是已认真批注过)投影上其中的一句,然后小组展示朗读和批注,小组推荐班级共享、其他同学做好点评。(投影内容)第一组句子:①“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是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第二组句子:①.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流出来了。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流出来了。第三组句子:①.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②.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吃过的鸭蛋也多,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吃过自己家乡的咸鸭蛋之后,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活动三: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组?小组成员讨论、比较各组句子,概括本文语言特点,发现语言鉴赏方法,尝试总结处一到两点。语言鉴赏方法总结:(1)鉴赏语言的角度和常用的方法:修辞方法、词语运用、整体风格。(2)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丽优美的,而是能最精确地表情达意的。四:研读文本,评议课文结构。(完成目标3)问题:文章标题是:“端午的鸭蛋”,第一段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端午的风俗,结尾段又写了“囊萤映雪”的故事,你认为这样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学习方法:自由研读文本,看看能否找到支持观点的依据;然后小组交流,探讨。注意:1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2关注文本细节,如“小时候……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等,3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师生一起总结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收获:(1)汪曾祺这篇散文很能体现“形散神聚”这一特点,而闲适自由、淡而有味也是他的艺术追求。(2)阅读本文可以见仁见智,但必须从文本出发,持论有理有据。(3)阅读文学作品要读得精细些,留心细节,才能读出微妙之处。五:作业设计(课后使用):阅读汪曾祺散文《葡萄月令》,用批注法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整体风格等角度赏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