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学设计河苑街小学范小枫【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65页的内容。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教具学具】课件小棒卡片、小鸟图【教学目标】1.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口算训练(出示算式卡片)4+2=62+5=79–2=75+4=92+2=46+3=97+3=107–4=39–1=84+5=98–4=42+6=84+3=79–6=33+4=74–4=08+2=107–5=23–1=27–6=1【设计意图:口算训练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所以在每节课前我都会用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本借课的口算既是为了复习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探究新知1.认识连加,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1)出示情境图,学生说图意,师板书【设计意图: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独立尝试列式,全班交流,并和前面20道算式进行对比。(4+3+2=)3)引出:连加4)读算式:4加3再加2.5)独立尝试计算。6)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先算4+3=7,再算7+2=9。7)明确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及计算顺序。8)按老师的要求摆图写算式。9)自己摆图写算式【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使其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练习,让孩子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认识连减,探究“连减”的计算方法:1)出示情境图,学生说图意,师板书2)独立尝试列式,全班交流。(9-2-3=)3)引出:连减4)读算式:9减2再减3.5)独立尝试计算。6)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先算9-2=7,再算7-3=4。7)明确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及计算顺序。8)按老师的要求摆图写算式。9)自己摆图写算式【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连加”的认知基础,因此在连减教学中就直接让学生用“连加”的学习结构来学习“连减”,如果说“连加”是教结构的话,那么这里的“连减”则是在用结构。】3.初步感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1)出示情境图,学生说图意,师板书2)独立尝试列式,全班交流。(4+3-2=)3)引出:加减混合4)读算式:4加3再减2。5)独立尝试计算。6)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先算4+3=7,再算7-2=5。7)明确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及计算顺序。8)变换情境图,学生独立计算。9)全班交流10)再次明确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及计算顺序。【设计意图:这里的设计将作为机动部分,课堂上根据学生对“连加”和“连减”的掌握情况,随机学习或是裁剪。】4.总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三个数连加、连减时,先用第一个数加(或减)第二个数,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