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62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究和归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情境图,组织学生讨论: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并说明理由。2、看图设疑引入。二、操作验证,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用下面每组小棒摆一摆,看哪组能摆成三角形。(单位:cm)(1)6、7、8。(2)4、5、9。(3)3、6、10。(4)8、11、11。2、讨论:为什么第(2)组和第(3)组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3、用每组小棒比一比,发现:其中有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4、引导学生计算验证,得出结论。.计算验证得出:(1)6+7>8能摆成三角形。(2)4+5=9不能摆成三角形。(3)3+6<10不能摆成三角形。(4)8+11>11能摆成三角形。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5、引导学生用这一结论说明教材62页例3中的问题。同时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线段的后面画“√”。(单位:cm)(1)3、4、5()(2)3、3、3()(3)2、2、6()(4)3、3、5()2、我会判断。(1)任何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2)因为2+8〉5,所以2cm、8cm、5cm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3)三角形中两条较短的边长度的和小于第三条边。()(4)三条都是1cm长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3、我会做。星期天,小猴想帮妈妈做一个三角形的支架,它的手中有两根长度分别是4cm、7cm的木条,他还需要一根几厘米长的木条就能完成它的心愿?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