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封开县江口中学孙武鹄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的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学生情况分析我班的学生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较端正,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但几何分析能力和几何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教学目标分析(1)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经历剪纸,折纸等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3)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实验、归纳,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发现、探索及应用。难点: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加强直观性及趣味性,通过“问题设疑—实验探究—构建模型---证明解决—感悟收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态度,使学生真正来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进行折叠重合的模型演示,一边进行阅读思考与讨论通过看、想、议、练等活动,自己“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五、教学过程分析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好了,大部分家庭盖有楼房.大家知道农村的楼房都有房梁,并且这些房梁都保持水平状态,你知道木匠师傅采用什么方法来确定房梁是1否保持水平呢?我释疑:其实,木匠师傅利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工具来测量,就可以知道房梁是否保持水平,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木匠师傅是怎么做的。如图,木匠师傅在等腰三角尺斜边中点绑一条线绳,线绳的另一端悬挂一个重锤。把三角尺的斜边紧贴在横梁上,只要线绳经过三角尺的顶角顶点,就可以确定横梁是水平的,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利用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下悬念,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我设疑:学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今天我们来研究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提问:你还记得小学学过的等腰三角形吗?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它的每个构成部分分别叫什么?2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活动1:实验操作,认识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进行以下剪纸活动:(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并按照如图的实验操作进行折叠,剪纸活动)剪纸完成后,让学生说出剪出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易得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剪纸,观察和概括,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接下来,让学生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观察除两腰重合外,你还发现了什么结论?与此同时,我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对折叠的等腰三角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3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探讨的结果我都给予鼓励。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将两个底角和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的学生通过对折实验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底角是互相重合,从而猜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一结论。还有的学生在对折,重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