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地下水地质作用本节内容掌握:–地下水的一般知识–地下水的侵蚀(潜蚀)作用–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地下水的沉积作用了解–地下水的基本类型、运动方式和其他地质作用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赋存于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地下水的来源:大气降水、岩浆活动、海洋水(渗透)地球表层水的分布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岩石/松散沉积物空隙: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孔隙:岩石中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孔隙度)–裂隙:坚硬岩石在应力作用下破裂产生的空隙(裂隙率)–溶隙(溶穴):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溶解作用下产生的空洞(岩溶率)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取决于空隙率和连通度)透水层:易透过地下水的岩层含水层:能透过并含有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如砾岩、砂岩等隔水层:基本上不能透过和给出水的岩层,如泥岩等地下水的运动形式地下水也有三态,以液态水为主:•结合水:受到岩石颗粒表面及岩石空隙表面的静电引力而被束缚在固相表面的水。一般不运动,不受重力影响(分为吸着水和薄膜水)•重力水:远离固相表面的水。受重力影响而能够自由流动。重力水是地下水存在的主要形式•毛细水:地下水面以上微小固相裂隙中的水,受地下水水面和毛细作用(细小孔道)的支持。固态水:冻土气态水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取决于岩石的性质、结构和构造地下水的基本类型水介质: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包气带水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地下水的分带包气带:以气态水和结合水为主,以垂直运动为主饱水带:以重力水为主,以近水平运动为主包气带水:埋藏在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地带)中的地下水,以结合水、毛细水为主,降雨时可以出现较多重力水(上层滞水)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以水平运动为主潜水面watertable:潜水所具有的自由水面,饱水带和包气带的界面,随地形、季节和岩性变化承压水:充满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中的含水层中的水(隔水顶板-含水层-隔水底板)承压区&非承压区;补给&排泄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抽取地下水抽取地下水地质作用潜蚀——搬运——沉积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潜蚀作用: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机械潜蚀(仅在地下河中明显)和化学潜蚀•化学潜蚀作用:地下水通过对岩石、矿物的溶解产生的破坏作用,又称岩溶作用或喀斯特作用karstfication,岩溶作用形成的地形统称岩溶地形或喀斯特地形karst。注:广义岩溶作用包括地面流水对地表岩石的溶解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岩溶作用发育的4个条件①岩石的可溶性:应为可溶性岩类(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②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空隙率、连通性等③地下水的溶蚀能力:二氧化碳的含量、水的饱和状态、压力、温度等④地下水的流动特征:是否流动、流速快慢等地下水潜蚀作用的产物(岩溶作用分带和岩溶地形)地下水流动形式——岩溶作用分带——岩溶地形包气带中,以大气降水的间歇性下渗垂向运动为主,形成各种垂向发育的岩溶地形,如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等包气带的岩溶地形•溶沟和石芽地面流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过程中,溶解地表岩石形成的沟槽和脊状突起,沟槽为溶沟,突起为石芽石林:大型的石芽包气带的岩溶地形•落水洞:是地面流水沿裂隙下渗,溶解岩石所形成的与潜水面或地下溶洞相通的陡立深洞包气带的岩溶地形•溶(蚀漏)斗:分布于地表浅处的碟状或漏斗状的小型溶蚀洼地。岩溶漏斗不断扩大合并和加深形成的小型封闭洼地称为岩溶洼地;岩溶洼地的底部堵塞后会积水成湖溶斗和落水洞落水洞落水洞漏斗波多黎各的Acrecibo射电望远镜•广袤的灰岩区•岩溶洼地广布岩溶洼地(大窝凼,贵州)草海-岩溶洼地堵塞后形成的高原湖泊潜水面(地下水面)附近的岩溶地形•地下水水平运动,最为发育横向岩溶地形,如溶洞cave,其延伸方向大致代表潜水面的位置;溶洞的形成除溶蚀作用,还与重力崩塌作用有关溶洞溶洞的形成和扩大世界上最大的溶洞系统——美国肯塔基州猛玛洞(国家公园):占地2万平方公里(1/5肯塔基州),已发掘洞长数百公里岩溶作用晚期的产物•岩溶盆地——溶洞垮塌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