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材分析《匆匆》是人教版(五.四学制)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充满着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慨依托于燕子、杨柳、桃花等多种可观的大自然景观中,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的小诗。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的美,进而感受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文章发问与叙述自然融合,情感推进流畅自然,相对易于把握。全文11个问句,看似分散,却相互呼应。连续发问,只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出行文的流畅,也符合描写对象匆匆流逝的特点。当作者的思绪飞快流动时,读者也忍不住紧随其后,感受这喷涌而出的诗意和情感,引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