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教学设计详细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李功爱【教学目标】1、懂得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的原因及其影响2、分析典型案例,讨论归纳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3、树立忧患意识,参与保护行动【教学重点】全球变暖对策【教学难点】温室效应机制【教学方法】积极学习【教学思路】【教学流程】一、引入:读图表确认全球变暖事实读图分析温室效应机制对策讨论以上海市为例的热岛效应读图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后果恐龙蛋和“豫”引出问题小结与作业1我们一起来学习、讨论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出示:恐龙蛋图片。)这是什么?恐龙生长在什么年代?那时,没有人类,谈不上人类影响气候。发现恐龙蛋最多的地方,是河南的西峡县。(地图)。河南的简称是什么?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写一下。师:豫,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中国文字出现几千年?甲骨文,5000年。那个时候的人类,四大文明古国,最多还只是青铜器时代,改变自然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也不会影响气候条件。恐龙出现在中生代,已经灭绝。大象出现在新生代,至今还有。他们生活的气候环境共同的特点是比较炎热、湿润,说明过去河南曾经比较炎热湿润。我们中国的一个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浙江大学校长,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和实际调查,他写出了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发现中国的气候是有震荡周期的。现在有了新的技术,可以从古沉积物和古冰川中打出岩芯或者冰芯来分析。看这个图,我们可以知道几万年前的气温变化,古气候也是有震荡周期的。地球上有冰期、间冰期、大冰期、小冰期。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时期?(pleistocene更新世、polocene全新世)。小冰期后的间冰期。2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近两百年来,地球表面的气温真的增加很快!从冰芯中还可以分析出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新课:1、读图表找原因:那么,一百多年气温增高的原因是什么呢?100多年前,瑞典的一个化学家阿累尼乌斯,1896年发表的论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阿累尼乌斯通过计算得出,如果人类因为燃烧化石燃料而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加倍,那么全球平均温度就会上升5摄氏度。1897阿累尼乌斯就此进行过观测并怀疑温室效应会发生,然而并未引起注意。当时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会去考证的。但是,过了100年,大家都在想,为什么全球气温会增高呢?光想不行,还要有证据,要有模型。假如是自然状况,气温应该是怎样的?是人为状况,气温应该是怎样的?假如综合起来,应该是怎样的?通过数据模拟,发现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增高和全球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存在着正比关系图换句话说,100多年来全球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增强有关。读教材105页气温与二氧化碳图:3近100多年的温度变化记录————气温升高,似乎存在着正相关。研究发现,不但二氧化碳可以使气候变暖,还有其他气体也能使气候变暖。看教材105页温室气体表。而且大家可以仔细看看,有哪些温室气体?除了二氧化碳,未来哪一种气体对气候变化影响更大。甲烷,来源于沼泽、稻田、矿物燃烧。但是,甲烷的来源不限于人类,二氧化碳的增多明显和人类活动有关。那么,二氧化碳为什么会使得全球气温增高呢?大家看这张图,就联想到温室效应了!2、温室效应机制解释读温室效应图。注意长波辐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温室气体将热量捕获于地面—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所射出的红外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由人为因素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协议》所涉及的卤烃和其他含氯和含溴物。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和全氟化碳(PFCs)定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最明显的地区应该是城市。读上海市的“城市热岛”图。(人手一张)上海市区与郊区的比较(注意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还是有差异的,城市的热岛效应主要源于城市...